上一页|1|
/1页

主题:陈铭龙:十二五计划“扩内需”可增加岗位100万

发表于2010-11-01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其提法与以往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强调性地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位,颠覆了以往的以生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的观念,不仅让经济学家们眼前一亮,同时也说明我国国民经济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意识深深的烙印到现代经济观念中。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是消费。消费是市场竞争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并且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从而能够顺利开展下一个环节的生产。从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中来看,能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首要在于扩大内需。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消费的人均基数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要大得多。据研究报告提出,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0.2%;而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0.8%。
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在平稳较快地发展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逐步的提高,消费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国民经济收入逐步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起来,国民的最终消费的潜力将会获得极大的释放。
三、国民的消费观念正发生转变。60、70年代的国民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在自身的消费。80、90后的两代人受西方国家的消费观念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在移动电话、计算机等高新科技产品的消费上,80、90后更是主要消费群体。
所以仅从以上的三点就可以看出,以增强消费达到扩大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方式。
扩大内需必须一步到位
1.拉动内需首先要让国民手上有钱消费
虽然中国具备了消费的潜力,但是目前中国消费指数并没有上去,原因是消费者手上并没有现金,因此必须开创各种新的经济收入渠道,使人们手中的钱慢慢的充裕起来。
在开发新渠道的同时,必须调整收入结构,加大扶持各种小型经济、各种小本经营模式等,通过指导、扶持等方式鼓励国民根据自身的条件增加收入,拓宽国民的收入渠道。
尤其重要的是要增加就业岗位。关注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我国人口众多,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有着大量的富余未就业的人员。通过增加就业岗位使得这部分人富裕起来,不仅能够解决劳动力剩余的问题,更能够使得这部分人群手中有余钱进行消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方式。
2.重点扶植企业,不能偏重基础投资。
我国的基础投资主要集中在医疗、交通、电网等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方面,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能为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企业作为在基础建设投资中的一个中间关键性环节。企业的实力、能力决定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好坏程度。因此增加对企业的投入,扶植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扩大内需,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重要模式。
其次增强对企业的扶植,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以产业生产的方式带动企业的发展。加快企业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投资消费,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强化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增长。
再次,鼓励企业开创新的产业类型,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等方法,开发利用新能源,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模式,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3. 消费才能带动产业链发展
产业链的本质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的链接结构。其实质就是产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因此加大产业链各个环节中企业消费需求才能带动产业链的快速运转。
而且,产业链是产业发展链式环节的有机统一体,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而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是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一种新思维,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在运费和劳动力上节约成本的思想,从高效出发,加快资金和商品的周转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这种新的经济观念促进了各企业增加对所处链节的投入。因此加大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消费以促进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运转,从而加快资本的循环获得资本增值是现代产业链整合的高效模式。
总之,十二五计划强调扩大内需,以扩大内需,提升国内的经济发展需求的方式作为拉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模式。按照扩大内需的方式,开创各种新渠道来增加国民的收入,开创新的经济类型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开创新的产业链整合以带动产业链的快速运转,如果能够如期的实现,那么未来5年解决100万新岗位是不成问题的。
上一页|1|
/1页